查看原文
其他

海宁,如何持续勇立潮头?

海宁发布 2022-10-12

“世界潮流,浩浩荡荡;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”天下奇观——钱江潮的涛声里,至今吟诵着孙中山的千古名句。“猛进如潮”,是一代伟人对海宁的题赠。

海宁没有辜负孙先生的期待,从历史上一段又一段的急流险滩中闯出来,闯出了大名堂,或成为经验,或成为佳话,广为流传。


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从代表嘉兴思想解放的三次海宁会议和三次许村会议,到闻名全国的皮革城、许村家纺和马桥经编,从沪浙首家跨省合作园区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、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再到杭海城际铁路……每一次的锐意突破中,海宁总是扮演着改革急先锋的角色。 



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第15位!在全国各类经济百强榜上,我们总能一眼看到海宁,它总是很靠前,在嘉兴五县市里多居首位,这样的海宁,是有自豪资本的。但是,他们常把“标兵渐远、追兵渐近”挂在嘴边,这样的居安思危,是海宁持续走在前列的标配。

面对如今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,作为县域发展先锋之地的海宁,如何持续勇立潮头?

无中生有

“篇篇”起舞


从历史上看,无论思想还是行动,海宁人始终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,换句话说,胆子都比较大,敢想、敢干。  


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海宁“零资源经济”的崛起。“零资源经济”其实是嘉兴大市的一个特色,但是海宁的表现尤为突出。在资源禀赋上,海宁没有牧业资源,但是他们善于“无中生有”“小题大做”,在皮革、经编、家纺等领域,创造性地发展了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。


1985年时,许村就因家纺一举成为嘉兴市首个产值“亿元镇”,独领风骚。1994年,不产一张原皮的海宁,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,声名远播。



中国皮革之都、中国纺织产业基地、中国经编名城……海宁的名气和财气如滔滔钱塘江水滚滚而来。


但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招鲜,吃遍天。海宁也概莫能外。皮革、经编、家纺等传统产业长期粗放式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,开始透支地方自然环境的承载力。人们眼见着,水由清澈变污浊,天空也并不那么清朗了。这非海宁一地的窘迫,而是浙江这个经济大省的通病。


唯有变革才能赢得出路!2003年,浙江省委以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,提出“八八战略”,以“凤凰涅槃”的勇气、“腾笼换鸟”的方式、“浴火重生”的气魄,推进发展方式转变。


在省委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下,海宁因势而谋、应势而变,大力推动皮革、经编、家纺“老三篇”转型升级。有一句话叫做,没有夕阳的产业,只有夕阳的企业。从市场而言,“老三篇”是民生所需,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,于城市而言,“老三篇”体量大、底板厚,随便动一动,对海宁经济的影响都举足轻重。



因此,这“三篇”可以有,也必须有,但是要看以怎样的方式存在。毋庸置疑,只有符合新发展理念、符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,才能赢得生存与未来。一家企业如此,一地的经济也如此。在转型升级中,落后的企业被淘汰,对标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得到涅槃重生,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“老三篇”向着时尚产业、纺织品新材料领域不断升级,“老树”开出“新花”。


光“啃老”不够。只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,才能降低风险。在“老三篇”前行的路上,一批新生企业先后破土而出,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制造逐渐崛起为海宁经济的骨干力量,成为实力担当。这三大产业也被海宁人称之为“新三篇”。


在“新三篇”基础上,海宁又曾提出“战略三篇”,指的是泛半导体、生命健康、航空航天,从产业内容和战略二字即可知,这是瞄准未来的产业。



可喜的是,“战略三篇”其中之一的泛半导体产业,未来已来。这个6年前在海宁发端的产业,至2021年已有规上企业115家,工业总产值182.94亿元。海宁的泛半导体产业群,入选了我省首批“新星”产业群名单。海宁(中国)泛半导体产业园内还有好多个“全国第一”“唯一”:有生产规模全国第一的精密金属掩模板,国内唯一的静电吸盘产品,还有国内首台出口到美国的转塔测试分选一体机等。无论从实力还是规模来看,海宁的泛半导体产业都已非同凡响。


面向“十四五”,海宁提出了一个“142”的概念,可以说,是对前面三个“三篇”的一个归集。海宁明确,要全力打造 “142”先进制造业集群,其中包括时尚产业达到1000亿规模,泛半导体、高端装备、光伏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分别达到500亿,生命健康、航空航天产业分别达到100亿,还要抢抓“风口”推动光伏新能源产业向千亿进军。
这是对各个产业发展目标的量化,也是未来海宁的一个承托。跳一跳,摘桃子!这几个产业加起来的目标数,令人心潮澎湃。
唯有雄心多壮志,海宁就是敢!

融杭接沪

步履不止


诗人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一生,最为人称道的,莫过于力争沪杭铁路在海宁过境一事。


海宁本不在沪杭铁路的规划设计中,然而由于当时有个地方的乡绅们对建造沪杭铁路十分抗拒,铁路建设遇阻。徐申如得知后,积极奔走,出钱出力,促成铁路改道海宁。1909年,沪杭铁路全线完工,顺利通车。至此,海宁成为连接上海与杭州两个大都市之间的一个重要节点,加速了海宁现代工商业的繁荣。某种程度上,这条铁路就是海宁“融杭接沪”的最早代表。



这个事件,充分彰显了海宁人打开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。100多年来,沪杭铁路为海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,在“走出去”与“请进来”中,促成海宁产生了许多名家大师,让海宁享受着与大城市“相近”的利好。去年建成通车的杭海城际铁路,理念一脉相承


上海和杭州,一个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,一个是省内的“老大哥”,手握产业、资金、人才等黄金要素,皆是海宁仰望和学习的榜样。如能与两位榜样贴的更近,自然能近水楼台先得月。对此,海宁向来是有机遇便抓住机遇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



在融杭上,海宁有过两个超大手笔的举措,十分值得拿来一说。在2002年时,海宁市政府就大胆打破行政壁垒,将与杭州下沙交界处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了杭州市政府。2017年,占地1200亩、投资32亿元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建成完工,只待浙大进驻。大手笔的背后,是海宁人的大智慧,他们深知,有舍才有得,算的是大账、长远账。


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杭州,确实是向杭州送上了一份厚礼,是一份示好,而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,后续,杭州有不少好的产业也都转移到了海宁,也开启了更多与海宁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。如今,紧邻下沙的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,规上企业中杭资企业占八成,园区内的奥特莱斯客流60%以上来自杭州……


风物长宜放眼量。浙大海宁国际校区,也是如此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这个项目还是海宁从其他地方“抢”回来的呢。浙大来了,海宁的国际化程度也高了,高端人才也更多了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“抢才大战”中,有了浙大加持的海宁,人才的储备和后劲不言而喻


因为杭州的余杭区、钱塘新区(现在是临平区、钱塘区)与海宁的许村镇、长安镇连为一体,地缘上的相近相邻,自然能让海宁与杭州的相拥更为紧密。但是要说接沪,海宁与上海并没有直接的土地接壤,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,接沪这个事儿怎么干?


办法总比困难多!2009年,海宁与上海“联姻”,成立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,这是沪浙两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园区,海宁也成为了上海产业经济的一块重要“飞地”。这一合作打造出了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新范式。


海宁总是敢于“吃螃蟹”。2012年2月12日,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海宁分院正式挂牌,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托管海宁市人民医院工作全面展开。这样的跨省域医院合作托管模式,全国没有过;由大城市三甲医院院长担任县市级医院领导,全国也没有过;由军队将军领衔地方县市级医院领导班子,全国更是没有过。海宁此举,创新了整个医疗卫生界。这样的接沪,不仅让老百姓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,也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。



凡此种种,不再赘述。我们看到的是海宁人常常突破思维瓶颈,用异于常人的胸怀、视野和格局去考虑、谋划和推进“融杭接沪”


如今,海宁全域已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,为海宁带来了新的接沪机遇;许村镇全新崛起的杭海数字新城正致力承接杭州数字高地的优势,打造新的数字经济增长极;长安镇着重发展生命健康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,加速钱塘国际新城建设,加快与杭城同频发展……


“融杭接沪”一直在路上,海宁,步履不止!

共富路上

从不懈怠


人因城聚,城以人兴。


一座蓬勃向上的城市,势必是人与城的相互给予。当城市经济一路迅猛发展时,海宁也在千方百计谋求给海宁人以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2003年6月2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海宁调研,赋予海宁“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在全省有作为,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”的殷殷嘱托。


多年来,海宁始终牢记嘱托,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出了很多制度和举措。



2004年,嘉兴成为全国首个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。而海宁的探索则来的更早些。2003年时,海宁就开启了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,五年后的“嘉兴户改”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完善。这一改革,将城乡居民享受的待遇进一步拉近。


海宁的“重磅行动”一个接一个:不光在全国首创开展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公开交易,在全省首创低收入家庭资产性增收模式,其开展的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“两富”同行温暖工程,还被新华社内参评价为一次“破解中国式慰问”的根本创新……每一项创新举措都实打实去补短板、解问题,特别是让困难家庭从经济的泥淖中拔出来,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利好。


物质富裕的同时,海宁人的精神生活也愈加丰满。目前,海宁的 “5分钟城市公园圈”“10分钟便民消费圈”“15分钟文化服务圈”“15分钟健身圈”“20分钟医疗服务圈”已基本成型。在海宁,流行着一句话 “有一种好,叫生活在海宁”。


新时代有新期待,海宁当如何做?


海宁提出了“七个人人享有”的目标。即,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、更稳定的持续增收、更无忧的社会保障、更均衡的生活品质、更文明的社会风尚、更温暖的社会帮扶、更无私的社会善行。


要想让“丰满理想”真正变为百姓柴米油盐中的“小确幸”,成为百姓无数个普通日常中的现实,从来不是容易事。海宁人又“较上劲”了,要干就干透彻,要干就要干最好。
今年1月,海宁发布扩中提低“海宁20条”,针对8类重点群体精准画像、精准识别,提高帮扶有效性。今年6月,海宁专门发布“五个10万”计划,包括10万大学生引进、10万技能人才引育、10万产业工人培训、10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、10万农民变股民,要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,率先形成橄榄型社会。



目标已定、思路已清、措施已明,关键是狠抓落实。没有等出来的辉煌,只有干出来的精彩!海宁从不懈怠!

权威发布,民生服务

请关注↓


源:读嘉•城事
本期编辑:姚娟红 杨薪宏(实习)

往期回顾

全面查找问题 迅速落实整改!市委书记曹国良带队检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

刚刚,海宁发布紧急风险提示!

曹国良检查督导集中隔离点管理工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